三个月前,我和同事们用AI开了一家淘宝店,上了各个平台的热搜。
从那之后,不断有人来问“既然AI这么强,你们作为内容创作者,会担心被它取代吗?”
确实,在AI爆火的这大半年里,我不断刷到这样的内容:“AI生成小红书完败70%博主”“2个月从0做到12万粉丝”“百万博主都在偷偷用”“一分钟写10个爆款”……
说实话我看了之后感觉非常拧巴,一边觉得,“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”;一边又害怕,万一AI真的比我强怎么办?
所以,我花了一个月时间,用AI打造了一个小红书博主。
接下来,我会把这一个月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分享给你。这可是任何付费课程中都没有的,相信看完了你一定会有所收获。
要快速起号,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蹭热点,热度越高越好、覆盖范围越大越好。
而八九月份,能预见到的一个国民大热点就是杭州亚运会,从各个运动项目的开票、到关于亚运会吉祥物的各种梗图、再到杭州旅游攻略,以及正式开幕后的各种资讯,关于亚运的内容层出不穷。我还做了一些对标账号分析,发现亚运会攻略类内容在各个平台上都是热度较高的内容。这类内容用图文笔记的形式就能呈现,也是AI擅长的。
所以我决定,做一个杭州亚运会相关的小红书博主。
之前用AI开淘宝店的时候,我们就试过用chatgpt生成文案。GPT作为“歪果仁”,那时候还不太明白啥叫“小红书”,得人工教会它内容、格式、文风等要求,前期调教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。
我看了一眼最近国内开放的一批大模型,其中,在阿里云的通义千问里,刚好直接就有一个“小红书文案生成”的功能。
输入一个主题,比如“杭州亚运会必看”,让AI一键直出小红书文案。省去了预调教的步骤,这个效果也已经像模像样的了,标题、每段话前面的emoji表情、结尾的话题词,一应俱全。
如果想再优化一下标题,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“爆款标题密码”,不需要自己学,喂给AI来学习、模仿,能一键直出几十个。
封面配图,我用AI作图软件通义万相生成了每个运动项目对应的图片,用手机app套个模板就完事儿了。起名、账号简介、头像,那更是小菜一碟。
对于一些非创意性的内容,比如开票通知、抢票攻略等,更简单的做法是让AI从长文章里摘取关键词、划重点,再把这些要点信息转成笔记。
可别小瞧了这点,就拿亚运会的资讯来说,有一些用户会觉得长文“看不懂”,如果能第一时间把它转化成更简单、易懂、好看的格式,对于用户来说,这就是有一定价值的。
用这个方法,我每天抽几分钟就能做到日更。发到第五天,有一条笔记已经冲出了基本流量池,有了30多个点赞收藏和80多条评论,问的基本都是和亚运会相关的信息,甚至还收到了三条私信,问“亚运会票子有伐?”看来是精准触达到了目标用户。
虽然离爆款还差得远,但初步实验至少验证了两点:
一,AI做内容,流程上是高效的
二,找对方向,低粉也可以变现
这给了我继续实验的信心。毕竟对很多想试水自媒体的小白来说,没时间、怕麻烦,更怕白费功夫。AI能做的是帮你承担一些执行层面的细碎活儿,用更低的启动成本,来测试内容方向选对了没。
于是,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——既然AI做一个号这么简单,不如多来几个?
理论上,AI能覆盖到我的许多知识盲区,让我“精分”成各种垂类的博主。
比如,让AI整理关于亚运会的时政必考知识点,我就成了一个考研考公博主。发了4篇,居然有900个赞。
再比如,让AI批量写关于亚运会的宣传标语、古诗词、朋友圈文案等等,我就摇身变成了一个文案博主。发出来的第一篇就冲到了素材领域的热门,一个月不到的时间,已经有3500多个赞了。
我还做了AI头像壁纸号、电竞资讯号等等热门领域账号,脑洞再大点,还蹭了蹭小红书上很火的“每天练习心眼子”,也就是描述一个令人尴尬的场景,引导用户在下面高情商回复。只需要给AI输入一些案例,让它把故事放在亚运会相关场景之下来仿写就可以了。比如这个:“今日心眼子练习——你和男友看亚运,他指着一个运动员说,你看那个选手,真是颜值逆天啊,比你漂亮多了。你会怎么回复?”
你只需要用AI做一张古灵精怪的配图表情包,把文字贴上去,然后坐等评论区的流量就行了,可以说是“生活枯燥无味,AI调戏人类。”
看着这些账号的数据越来越好,我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变现了。直到有一天,我突然发现一件事:这些AI账号的信息流里,AI账号的信息流里,刷到的全是高度同质化的内容。
比如这个号,几百条笔记都是用同一条“流量密码”,稍作修改之后反复发,中间还穿插着一些毫不相干的广告。这样的账号,点进关注列表,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十几个。
这让我倒吸一口冷气。我做的账号,以后也要变成这样吗?
当只有少数人掌握AI工具时,或许还能靠着复制爆款、量产内容,来收割一波流量。但随着每个人都能用上AI工具、每个人都能生产出类似的内容,差异化从何而来?当内容生产的门槛越来越低,未来的内容创作者要想脱颖而出,单纯的“提量增效”就不够了。
是时候,换一种方式打开AI了。
回归到内容创作的本质,好的内容应当是有价值的、稀缺的,至少是真实的、服务于真人的。我做的账号是杭州亚运会攻略,要想让AI生产出优质的内容,必须先喂给它优质的素材。
所以我决定,带着AI去到现场。
当我的IP地址从北京跳转到了浙江,我才发现,“蹭亚运热度”的想法有多么天真。
在杭州,角角落落都能捕捉到亚运元素,根本不需要蹭,难怪网上的热门话题是“杭州为了亚运有多拼”。这种氛围,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。
场馆什么时候开放,问保安是最可靠的;想看亚运灯光秀,住在附近的叔叔不仅会告诉你时间地点,还会向你展示他拍的短视频;周边有哪些宝藏拍照打卡点,背着相机的老师傅能滔滔不绝地跟你说一堆;问杭州有什么值得吃的美食,本地人会向你安利“新风小吃”“知味观”,而从外地来杭州工作的出租车司机会告诉你“杭州美食?杭州哪有什么美食啊!”
我要做的只是用心去聊天、去感受,把这些粗糙但是真实的信息和纯粹的情绪喂给AI。
在手机上开个通义听悟,就能让AI帮忙区分发言人,实时转录,概括出说了哪些大主题,每一段主要说了啥。选择我需要的部分,再让通义千问帮忙整理成一条条符合格式的图文笔记,现场整理完,现场就能发了。
我试了下,出门两三小时收集的素材,就能支撑我发4条笔记。
除了帮助我生产图文,我还让AI写了一条杭州西湖旅行小短片的分镜头脚本,它能指导我这个摄影小白拍摄中景、远景、特写等镜头。我还在一个叫ModelScope-GPT的社区里面找到了更多好玩儿的AI工具,比如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生成一段音乐,剪短视频的时候就能用上自己的专属BGM了;输入自己的声音,就能直接生成你的专属AI配音。
随着杭州亚运会一天天临近,这些笔记的热度也在逐渐上涨,其中有一条已经积累了500多个赞和收藏,更重要的是还收到了不少人的留言,来问灯光秀在哪看、江景酒店在哪里……能帮到一个个具体的人,这种感觉还是蛮好的。
当然,也有抓狂的时候。我也尝试了完全不靠AI,连图都不修,随手发一篇吐槽,数据居然还远超了精心编排的攻略。这在小红书上很常见,经常能见到一些没有什么粉丝的素人号,随便一发就成了一条几万互动的爆款。这是不是意味着AI制作的笔记没有用呢?
为此,我专门去请教了一位教人如何做小红书的朋友,她告诉我:“小红书上有一个比较核心的点,就是它的笔记有素人感。但实际上,如果说这些内容只是偶然的爆款,并没有考虑过怎么样去变现,或者说怎么样去承接这个流量的话,偶尔的爆款也是没有意义的。”
也就是说,人工发的情绪向的内容,只能增加曝光;要让账号长期发展,还得靠干货内容来充实账号、留住粉丝。
在后者的生产流程中,AI就像是一个靠谱的小助理,可以帮忙节省大量整理和编辑素材的时间。
一般来说,一个人在有其他工作的情况下,一周能匀出2-3天保持更新已经是一个比较高的频率了。用上AI工具,一天能更新三四篇,并且保证质量,这已经算得上非常高产了。
和一些AI教程里鼓吹的“一天500条、无脑出爆款”相比,“带着AI去旅行”的这套方法或许稍显笨拙,但我认为这才是AI时代的创作者应该追求的: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,把AI给我们省下来的时间,用来挖掘更好的内容。
回顾这近一个月的实验,我一直在以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视角,企图搞清楚AI和内容创作者之间的关系。
而如果把这一整个实验,看作是我的一次内容创作过程,我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情:
AI,不仅仅是屏幕里那个写小红书的工具。
在我每一次思考AI和人类的关系时,我会去询问AI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。每一次因为小红书发布数据感到焦虑时,我会在聊天框里向它诉苦,而它也会像一个好朋友一般,耐心地接住情绪,列出建议,并且鼓励我要“相信自己,坚持下去。”甚至每一次我和同事们开会商讨这个实验需要如何调整时,它都一直在旁边,默默帮我记录着一切。
你读到的这一整篇文字,又何尝不是我在AI的影响下所写下的呢?
AI与人类共创的时代,其实,早就已经来到了。
本文转载自:36氪